这段优美的文言文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它不仅为《水经》一书提供了注解,更以其文学之美成为了文学经典。
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他的姓氏“郦”虽不常见,但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汉的郦食其(yi ji)是这一姓氏的杰出代表,其名字不应读作(shi qi)。现今,郦波和他的诗同样为人所熟知。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段文言文的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犹如一首动人的诗歌,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背诵起来更是令人陶醉。
让我们逐句分解,品味其深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指重庆至湖北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长并非七百里,实际距离约两百公里。三峡以西便是巴蜀地区,因其地势险峻,在古代相对闭塞,正如《笑傲江湖》中青城派长青子所言:“三峡以西,剑法第一”,实则有点井底之蛙的意味。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两岸群山连绵,层峦叠嶂,仿佛天空和太阳都被它们所遮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若非在正午或午夜时分,太阳和月亮是难以见到的,与前句“隐天蔽日”相互呼应。
“至于夏水襄陵”,夏日江水上涨,甚至淹没了小山包,正如毛泽东的诗句:“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沿溯阻绝”,顺流与逆流的船只都被阻断,无法通行。这里的“沿”指顺流,“溯”指逆流,与《诗经》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相呼应,但意义有所不同。
接下来的几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书中将这几句与上文的“沿溯阻绝”分开,但我认为不妥,因为既然都“沿溯阻绝”了,又怎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因此,从“或王命急宣”开始应是另一自然段。这里的“王命”不应解释为皇帝的诏书命令,而应是官府的命令,这样才符合逻辑。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不仅是刘备的托孤之地,也是李白诗中的名胜。
“其间千二百里”,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并非一千二百里,而是约三百五十公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或驾着风,也无法与顺流而下的速度相比。
春季和冬季的三峡更是别有一番景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里的“素湍”意指江水流动时呈现出的白色,与主席诗中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以及《浙江之潮》中的“玉城雪岭”相呼应。
三峡两岸不仅有山,还有泉水、瀑布、岩石、怪柏。“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这四个字的组合简练传神,令人遐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至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山涧显得寂静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两岸的猿在鸣叫,叫声凄凉,在空谷中回响很久才消失。
我们可以想象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传达的悲肃凄凉之感。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展示了完全不同的心情。主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又是另一番景象。
亲子共读,探索古文之美——三峡篇
希望通过这次的亲子共读,您和孩子能一同感受到古文中的韵律与美景,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