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五线谱与简谱无疑是当今使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乐谱形式。然而,在五线谱与简谱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古人又是如何记录音乐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几种在我国古代流行的记谱法,感受古人的智慧。
声曲折
声曲折,这种依据曲调的高低上下而绘制的乐谱,是汉代歌诗演唱时对曲调的一种记录方法。目前,藏、蒙喇嘛教中仍有部分经文在使用这种记谱法,藏族音乐艺人称之为“央移谱”。
文字谱
文字谱,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它详细记录了音高、节奏、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等演奏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传自六朝梁代的丘明。虽然文字谱使用起来相对繁复,但后来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更为简便的减字谱。
减字谱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由唐代曹柔创立。它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因其简洁实用而沿用千年,至今仍有许多琴家在使用。
燕乐半字谱
燕乐半字谱,流行于唐代,是我国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它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但其读法均早已失传。
敦煌乐谱
敦煌乐谱,一种四弦四相的琵琶指位谱,有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此谱是在敦煌莫高窟中的“藏经洞”内发现的。自《敦煌曲谱》为世人所知以来,中外音乐史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破译研究,但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被称为“千古迷音”。
俗字谱
俗字谱,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它通过运用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至明清时发展为工尺谱。现存的宋代俗字谱资料,有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中有的17首词调歌曲作品。
工尺谱
工尺谱,我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歌曲、器乐曲、曲艺、戏曲等乐种中。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上“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来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另外还有节拍符号,即板眼符号。
律吕字谱
律吕字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吕名称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吕名称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十二律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宋人赵彦传谱的《风雅十二诗》即用此谱。
二四谱
二四谱,是潮州弦诗乐、潮州筝早期的记谱法,它是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中国数字做为唱名,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古老乐谱。这种古老的“二四谱”记谱法,在清末民初时被工尺谱代替,50年代被简谱所取代。但潮州乐中古老的“轻”、“重”、“活”、“轻三重”等调名和演奏法仍然以二四谱的形式沿袭下来。
古人的智慧,在这些古老的记谱法中得以体现。它们不仅适应了古代音乐的发展,记录、传播和保持了大量的音乐遗产,还让我们能够听到千年前的旋律。古人的音乐文明高度,值得我们深深敬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