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照在小鸡上,也照在这群小鸡性别鉴定师身上。
在大多数人眼中,张海玲的工作需要多种技艺结合,包括专注度、手部灵活性和精准的识别能力。她需要迅速而准确地分辨出刚孵化的小鸡是公还是母,仅仅在三秒钟的时间里完成这一任务。然而,她的工作同样单调且枯燥,长时间坐在操作台前,重复一系列动作,速度和准确率是她薪资的关键。
这个神秘而专业的职业被称为小鸡性别鉴定师或专业辨鸡师,但张海玲和她的同事们通常会用“分公母”来代指。在她们身边,有一盏小台灯,帮助她们更精准地识别雏鸡的性别。
张海玲每天早上骑车来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的孵化厂。因畜禽场所疫病防控要求,孵化厂通常远离城市中心。从孵化厂大门进入车间的程序复杂,需经过多次消毒和更换工作服。在孵化厂,不同颜色的工作服代表不同的工作,蓝色代表“分公母”,橘黄色则是负责为雏鸡打疫苗。
车间里的操作台呈直线型布局。搬运工将一箱箱鸡苗拉进车间,分发给每一位小鸡性别鉴定师。她们将筐放在操作台中间,经鉴定后,一侧筐装公鸡,另一侧装母鸡。
当操作台上计数器开始跳动,车间里几百只甚至上千只雏鸡开始叫唤,张海玲的一天正式开始。这个嘈杂的声音会伴随她一整天。口罩是必需品,有些小鸡性别鉴定师还会戴上指套,因为鉴定过程中有挤胎粪的步骤。
祝德三,孵化中心所在公司的负责人,提到几年前工厂引入智能化孵化等设备,基本实现数字化或智能化管理。但“分公母”仍是少数需要人工完成的环节。
祝德三表示,对于不了解行业的人来说,听到“小鸡性别鉴定师”这个职业名称可能会好奇。事实上,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很难从外表分辨性别,专业鉴别方法主要有快慢羽鉴别和翻肛鉴别。
在国内大部分养鸡场,通过看鸡屁股来鉴定小鸡性别是这一行通用的方法。之所以需要鉴定,是因为公鸡和母鸡的市场需求不同,需要分别饲养。另外,通过分别饲养,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繁殖过程。
祝德三提到,两广地区有吃阉鸡的习俗,因口感更好,阉割的鸡比公鸡更受欢迎,价格也更高,市场需求量更大。对于企业来说,“分公母”的准确率至关重要,一旦大规模出错,将面临巨额经济损失。
全国究竟有多少小鸡性别鉴定从业者,祝德三表示行业内还没有确切数据。但她们无疑是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进厂
张海玲从未想过会与鸡屁股、鸡粪打交道。她之前在一家超市工作,后来因家庭原因需要一个离家近、工作时间稳定的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朋友所在的孵化厂正在招聘员工,于是决定试一试。她之前从未接触过“分公母”这样的工作,甚至对鸡的品种一无所知。
祝庆华,孵化厂的厂长,在招聘时会让应聘者现场分鸡苗,以此判断他们是否适合这项工作。祝庆华认为,不太看重学历和文化水平,只要勤快、有责任心,最重要的是爱学习。
祝庆华说,学习“分公母”就像是建房子,基础的手法和鉴别技巧是第一层,要建得牢牢的,才能往上加层。张海玲入职后,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准确率达到98%就能正式上岗。
从新手到熟练的小鸡性别鉴定师,张海玲比其他人要快得多。她至今还记得上岗第一天分得1900只母苗,第二天2100只。上岗第一个月,她的准确率在98.8%以上,拿到了优秀档员工的工资;第二个月速度赶上了老员工。
成为熟练工
成为熟练工后,张海玲对速度和准确度的把控更加游刃有余。实行计件取酬,工人会加快“分公母”的速度;而工厂管理者要保证“分公母”的准确率。
为了确保质量和速度,工厂引入了质检环节。质检员是不定时从工人身边取回鸡苗进行检查,随机抽检既能确保质检的公平性,又能让员工时刻保持警惕。
祝庆华表示,“分公母”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很强,很少有人主动提出离职。但随着年龄增长,速度和准确度都会降低,自然就会被淘汰。祝庆华透露,年龄和准确率是淘汰员工的主要标准。
人与机器
张海玲和她的同事们从未考虑过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祝德三在博览会上看到的新设备,尽管理论上可以判断小鸡的性别,但在祝德三看来,这些设备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可能还不如现有的熟练工。
祝德三表示,如果设备能够真正成熟起来,比人工更加高效、准确且性价比高,他们也会做进一步的考虑。但就目前而言,他还是决定保持人工鉴定的状况。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