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新政府在宣誓就职的第一天便大肆渲染所谓的“中俄威胁”,将中俄两国的正常关系污蔑为对立陶宛的潜在安全挑战,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再次将中立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立陶宛新政府的这一行为,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显示出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短视与偏见。
立陶宛新政府的施政报告与中俄威胁论
据路透社报道,12月12日,立陶宛新政府总理帕卢茨卡斯及14名部长在议会宣誓就职,同日,立陶宛政府在其施政报告中将中国视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安全挑战”,施政报告提到,立陶宛政府计划提高高收入者的税收,改善医疗和教育服务,并承诺每年向乌克兰提供至少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0.25%的资金支持,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立陶宛还表示将把国防开支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5%,并在俄乌冲突期间避免与俄罗斯有任何往来,立陶宛政府宣称,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在白俄罗斯影响力的增长是一种威胁。
这一论断显然缺乏事实依据,中俄两国作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在各层级各领域的友好往来并不威胁任何第三国的安全,中俄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旨在促进地区稳定与发展,立陶宛新政府将中俄关系污蔑为威胁,不仅是对中俄两国的无端指责,更是对立陶宛自身国际形象的损害。
中方对立陶宛新政府污蔑的回应
对于立陶宛新政府的污蔑,中国外交部多次作出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对于乌克兰问题,中方始终致力于为停火止战、政治解决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有关国家不应攻击抹黑中俄正常的国家关系,不应损害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中方将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中方强调,立陶宛在涉台问题上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背弃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导致中立关系陷入严重困难,中立关系降级三年来,立陶宛反而变本加厉,一再破坏双边关系,中方要求立陶宛立即停止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停止为中立关系制造困难,并保留采取反制措施的权利。
立陶宛新政府的历史背景与外交政策
立陶宛作为一个地处东欧的小国,在冷战期间曾长期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自此以后,立陶宛始终致力于向西方靠拢,积极寻求加入欧盟和北约,以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却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2021年,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严重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中立双边关系迅速恶化,此后,尽管双方有过恢复外交关系的努力尝试,但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随着新一届政府上台,立陶宛似乎又回到了强硬立场之上,继续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安全挑战之一。
立陶宛新政府污蔑中俄威胁的动机与影响
立陶宛新政府污蔑中俄威胁的动机,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迎合西方国家的立场,以获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也可能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政策的不满和抗议,这一行为不仅无助于改善立陶宛的国际形象,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中立关系的紧张。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不断加强对华遏制政策,使得原本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作为北约成员国之一的立陶宛自然会感受到来自西方的压力,并倾向于采取更加激进的态度来应对所谓的外部威胁,单纯依靠渲染外部威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问题或促进长远发展,相反,只有通过平等对话与务实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立陶宛应如何改善中立关系
对于立陶宛而言,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首先需要放下政治偏见和执念,立陶宛应该认识到,中俄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并不威胁任何第三国的安全,立陶宛应该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为中立关系的正常化创造条件。
立陶宛应该通过平等对话和务实合作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双方可以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立陶宛也应该积极回应中方的关切和诉求,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
立陶宛应该保持战略定力,不盲目跟风或投机取巧,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立陶宛应该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来制定和调整外交政策,而不是盲目追随西方国家的立场和做法,以免损害自身的利益和形象。
立陶宛新政府污蔑中俄联手威胁的行为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显示出其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短视与偏见,中立关系的改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立陶宛应该放下政治偏见和执念,通过平等对话和务实合作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中立关系才能逐步回到正轨并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