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指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正是典型的「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连小孩子都能理解。这些数字可能源自古人使用的算筹形象,如「一」的「|」、「二」的「||」、「三」的「|||」。
汉字「四」在古文字阶段与算筹是对应的,写作四划,即「亖」。但在东周时期,汉字开始采用竖写方式,如果使用「亖」的话,与「二、三」连在一起写容易混淆。因此,大概从东周开始,就借用了同音字「四」来代替「亖」。古罗马文字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罗马数字中的「Ⅳ」代替了「IIII」。
汉字「一、二、三」即便是通过笔画长短来区别,但在竖写方式下仍然容易混淆。因此,后来给这些数字加上部首以避免混淆,如「弌、弍」中的「弋」部。这种避免混淆的方法,可以视为汉字演变规律之一:「区别律」。
汉字「四」是一个典型的「借用字」,也即「六书」中的「假借」。古文字中最初用「亖」来表示数字「4」,但由于「亖」容易与「二、三」混淆,所以春秋战国开始,借用同音字「四」代替「亖」,到秦汉时已经完全定型。后来,「亖」也就渐渐不通行被舍弃。
关于「四」的造字本义,存在三种说法。许慎《说文》的解释是「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曾宪通等学者认为「四」象「口、鼻结合部呼出之气息」之形,是「呬」的初文本字;学者万献初则认为「四」像「鼻唇间流鼻涕」之形,是「泗」的本字。
综上所述,汉字「四」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汉字演化的动力之一,也即汉字演变规律之一:「区别律」。同时,也展示了汉字如何通过假借和分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参考资料:
- 香港中文大學——漢語多功能字庫
- 台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小學堂
-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在线版
- 《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在线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