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统编四年级上册22课重点知识点与课件解析

内容润色

知识点概览

一、我会写组词

  • 肃:sù(严肃、肃静、肃穆)
  • 析:xī(清晰、明晰)
  • 振:zhèn(振作、振兴、共振)
  • 胸:xiōng(胸脯、胸襟、胸口)
  • 怀:huái(怀念、怀乡、怀抱)
  • 赞:zàn(赞成、赞许、称赞)
  • 效:xiào(效应、效益、效用)
  • 疑:yí(疑问、疑心、疑虑)
  • 惑:huò(惑乱、疑惑、妖言惑众)
  • 凡:fán(凡庸、凡尘、凡人)
  • 顾:gù(主顾、顾念、顾虑)
  • 训:xùn(训诫、训斥、训练)
  • 斥:chì(斥骂、排斥、训斥)

二、我会认组词

  • 崛:jué(崛起、崛地而起)
  • 范:fàn(模范、师范、范围)
  • 魏:wèi(魏国、姓魏、魏王)
  • 淮:huái(淮安、淮河、淮北)

三、多音字

  • 难:nán(困难) nàn(遇难)
  • 轧:yà(倾轧) zhá(轧钢)
  • 模:mó(模范) mú(模子)
  • 兴:xìng(高兴) xīng(兴奋)

四、近义词

  • 清晰 - 清楚,抱负 - 理想,胸怀 - 胸襟
  • 赞叹 - 赞扬,麻烦 - 烦琐,疑惑 - 困惑
  • 驱使 - 促使,欺凌 - 欺侮,果真 - 果然
  • 沉郁 - 郁闷,热闹 - 喧哗,左顾右盼 - 东张西望

五、反义词

  • 繁华 - 荒凉,清晰 - 模糊,热闹 - 安静
  • 非凡 - 普通,坚定 - 犹豫,风和日丽 - 乌云密布
  • 耀武扬威 - 得意扬扬,左顾右盼 - 目不转睛

六、理解词语

  • 模范: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
  • 严肃:使人感到敬畏的神情或气氛。
  •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
  • 抱负:远大的志向。
  • 胸怀:心胸;心怀。
  • 赞叹:称赞。
  • 麻烦:烦琐难办的事情。
  • 疑惑不解:怀疑困惑不能明白。
  • 沉郁:低沉郁闷。
  • 难以忘怀:形容记忆深刻不容易忘掉。
  •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 训斥:训诫和斥责。
  • 劝慰:劝解安慰。
  •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七、句子解析

  •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这句话反衬出中国土地上外国人过得舒适,中国人却过得悲惨,因为“中华不振”。
  •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少年的疑问。
  •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这句话揭示了巡警的恶行。
  •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现象。
  •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这句话比喻了周恩来内心的焦灼,他急于拯救国家和人民。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这句话展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惊讶和赞赏。

八、问题归纳

  • 少年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后,被触动并理解了其真正含义。
  • 少年周恩来在外国人的地盘里,目睹了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的情况,这加深了他对“中华不振”的体会。

九、课文分段

  • 第一部分(1-10):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第二部分(11-14):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
  • 第三部分(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十、课文主题

  • 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因耳闻目睹“中华不振”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展现了其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哪几件事,并归纳主要内容。
  • 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周恩来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 小练笔: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并写清楚理由。

图文解读 (图片展示,包含知识点详解、人物介绍、历史背景等)

课后习题解析

  • 习题1:归纳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志向、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后产生疑惑,以及在外国人的地盘里,看到中国人受到欺侮而无处说理的三件事,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习题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周恩来的诗,理解他为何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习题3:思考并写下自己读书的理由,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