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婚姻的牺牲品,夏大明为父母平反尽孝

标题: 内耗婚姻的牺牲品:夏大明的人生轨迹与反思

正文

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四个女儿全部成才,而她的儿子夏大明却相对普通。夏大明的成长轨迹,实际上是其父母内耗婚姻的必然结果。

夏大明出生于1926年,出身于旧军阀之家。他出生时,母亲已经为他生下了四个姐姐。对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而言,夏大明的出生并没有让父母感情缓和,反而成为了父母感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

夏大明出生前,父母就长期因为应不应该让女儿读书的问题发生争执。董竹君自己酷爱读书,她当年逃出青楼嫁给督军丈夫夏之时,就曾提出三条件,其中之一是供她读书。然而,夏之时却持有极传统观念,他始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婚后,夏之时迫切想要一个儿子,以继承他的军阀大业。可董竹君却接二连三生女。夏大明出生时,夏之时见妻子全身浮肿,鞋都穿不进,认定她怀的又是一个“赔钱货”,他还为此屡次出言侮辱妻子。

夏大明的出生让夏之时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摆满月酒,向亲朋好友炫耀自己有儿子了。然而,夏之时到医院见到虚弱的妻子,居然连一句问候都没有,直接抱起儿子,眉开眼笑地给儿子取了“大明”之名。

夏之时得子后越兴奋,董竹君心里便越发觉得悲凉。她想起了自己偷偷教女儿识字被丈夫破口大骂的情景,也想起了自己给女儿买钢琴被斥责的种种。她无法接受丈夫如此重男轻女。

夏大明出生时,他最大的姐姐夏国琼已经12岁了,她是夏家最大的小姐,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她在这个家里完全没有地位可言,自然,她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母亲董竹君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将女儿叫起来练琴,目的就是为了让她出人头地。董竹君还意识到,女儿要走出来,非得离开四川这个小地方,去到上海等发达城市求学,唯有如此,才有出头可能。然而,夏之时的想法却是:何苦在“赔钱货”这里花那些钱,早点嫁了才好。

夏大明的成长过程中,董竹君对丈夫重男轻女的忍耐也到达了极限。在董竹君看来,作为父亲的夏之时,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太过于明显了。他把儿子当成宝,可对着女儿却完全没有耐心,眼神里满是嫌弃不说,还动辄打骂。

1929年,夏之时因见女儿和男伴玩耍过于亲密,竟骂她“伤风败俗”,还拿出绳子,逼她自杀。董竹君护女心切,和丈夫发生了激烈争执。争执中,夏之时竟拿起刀子追着董竹君跑了几条街。这之后,董竹君彻底看透了丈夫,就在当年,她忍无可忍地带着四个女儿悄悄离开了夏家。

离家时,董竹君没有带上儿子夏大明,一来是因为夏大明不仅是夏之时之子,还被过继给了夏家大伯,所以她无权带走他。另一方面,夏之时把儿子看得极重,自然不会允许妻子带走他。

董竹君带着女儿们抵达上海后,将孩子们全部送进了学校。5年后,她正式与丈夫离婚。五年间,董竹君吃尽了苦头,她能一直咬牙坚持,全因为孩子们的精神支持。

1935年,董竹君所开的纱厂因战乱倒闭后,她创办了锦江饭店。也从此时起,她的命运才逐渐好转。

而另一边,夏大明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妈妈和姐姐全都不见了。再长大一些后,他听信夏家人的蛊惑,开始认为:是母亲不要自己了。慢慢地,他对母亲有了恨意。这种恨意,直到他明白真相后,才彻底消除。

夏大明接受了老式教育,他天资聪颖,但成绩却始终平平,而父亲似乎也不怎么管顾他的学习,实际上,父亲的时间都用在了烟塌上。

夏大明曾设想过:若自己一直在母亲身边,由母亲一手调教,他会是怎样的人?他的成就是否会在姐姐们之上呢?或者,如果父母没有离婚,他的结局又会怎样?然而,这类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

夏大明是夏之时和董竹君婚姻内耗的最大受害者,他们的内耗让他的童年、少年,都处于缺爱状态。好在,在母亲的引导下,他再度健康成长,并走上了正轨。

晚年的董竹君一直和夏大明和儿媳、孙辈一起生活,偶尔去国外看看女儿们。某种程度上,替他养老的,正是曾被伤害最深的小儿子。

夏大明非常长寿,他的母亲董竹君活了97岁,而他如今已98岁高龄,但他仍耳聪目明,他曾说:“母亲活了一个世纪,我也要活一个世纪”。如今看来,他的梦想定能实现。

夏大明的人生,虽然充满了曲折,但他在母亲的引导下,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走向正轨。这也提醒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少挫折,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引导,我们都能够重新站起来,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