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钱财难追回与屡屡上当之谜揭秘

近年来,电信诈骗几乎成了社会的一大毒瘤,从最初的“中大奖”、“重金求子”到利用大数据盗取个人信息、冒充国家单位进行诈骗,受害者轻则损失金钱,重则家破人亡。据公安部数据,2011至2014年间,全国诈骗案件高达97万件,每年损失超过100亿,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

电信诈骗的兴起与台湾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台湾凭借欧美产业转移的机会,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移动设备应用兴起。一小部分人开始通过发传单和使用“王八卡”的方式,以电话通知受害人中大奖为由进行诈骗。这些诈骗团伙以手续费、公证费等各种费用要求继续汇款,直到受害者发现被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加入了这一行列,其中不乏上班族、政府官员。

由于台湾地方小、诈骗产业内卷严重,部分诈骗集团将大本营迁至大陆福建,特别是福州,成为台湾籍诈骗集团的集散地。这些诈骗集团以公司名义活动,内部管理严格,分工明确。基层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二十四小时轮班,推进“项目”建设。

诈骗产业形成了三级套娃剧本:一级基础人员负责向受害者打电话,声称对方要为网上泄密负责;二级人员则扮演公安民警或国家安全部门,继续向受害者陈述事件的危害性,并施加压力;三级人员则指挥受害人转账。

随着福建本地人与这些台湾老板的接触增多,产业本地化逐渐显现。福建人开始自立门户,业务对象从台湾扩展到大陆内地。这些后起之秀如同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点子,各种电信诈骗剧本上演,家人出车祸、重金求子、中大奖等小广告随处可见。

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随着产业的扩展而升级。2010年起,诈骗人员开始大规模冒充公安局、银行、医院等“公检法”名义,通过非法获取受害人日常信息,声称本人涉嫌洗钱、骗保、诈骗等罪名,骗取受害人钱财。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迅速扩张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信诈骗产业进入3.0版本时代。诈骗分子通过盗取QQ微信,以非法链接、博彩网站等方式,诱导用户点击,伪装好友转账汇款。

电信诈骗4.0时代,即大数据时代下,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对受害者的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单位、消费账单、活动轨迹甚至兴趣爱好进行精确诈骗。2016年,山东临沂准大学生徐玉玉因接到自称教育局的电话,要求领取助学金,被骗走学费,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公安机关的反诈骗技术也随之升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防范治理领域不断落地,参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创新项目的企业也越来越多。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累计挽回损失1876亿元。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首先,不要相信个人涉及洗钱、网络贷款等违法经济活动;其次,不要轻信网上兼职刷单、投资理财;再次,好友通过QQ、微信联系借钱转账时,一定要电话确认;最后,不要点击陌生短信链接。此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及时提醒,减少钱财损失。

面对电信诈骗,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