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周转率,又称库存周转率,是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内存货管理水平、制造能力和销售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在购、产、销平衡效率方面的尺度,即物资形态的资金(存货)通过生产加工成为产品后销售出去的速度。这个速度越快,即存货周转率越高,意味着存货滞库时间短,企业占用在存货上的资金周转(变现)速度快,一定期间内实现更多次的购销行为,实现更多资金增值(企业盈利)。
从概念上,“存货”包括了原始状态的库存原材料/零部件、已发到车间生产中的在制品、半成品以及已入库的产成品等。这些存货中均存在“无效库存”。因此,在企业里,往往根据权责不同,对“存货”进行划分,分别核算其周转率,以落实管理考核。
存货周转率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或= 销货收入÷平均存货余额
其中:平均存货余额=(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次数)=计算期天数×平均存货余额÷销货成本
以某制造公司为例,假设在2023年Q1季度的销售物料成本为900万元,季度初的库存价值为150万元,该季度底的库存价值为250万元。那么,其库存周转率=900/[(150+250)/2]=3次,相当于该企业用平均200万的现金在一个季度里面周转了3次,赚了3次利润。存货周转天数=30天,即1个月周转一次。
存货周转率统计口径及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存货周转率的统计口径和应用至关重要。不同的统计口径可能导致分析结果产生偏差,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因此,企业在制定存货周转率指标时,需要明确统计口径,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例如,有些公司取每个财务季度底的库存平均值,有些则取每个月底的库存平均值。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企业在不同考核周期下的存货周转率有所不同,但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存货周转率指标来识别存货管理中的问题,提高存货的流动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综上所述,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库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企业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过明确存货周转率的统计口径和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指标来优化库存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