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并非唐朝人,误传历史朝代引热议

提及赵高,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位“指鹿为马”的权臣,那是秦朝的赵高。然而,唐朝也有一位名叫赵高的人,只不过此赵高非彼赵高。他,是唐朝作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描述的一位街头混混,因常入狱且背上刻有毗沙门天王的图案,成为坊市之患。

唐宪宗元和末年,李夷简在蜀地任职,听闻赵高以打架斗殴为乐,且常依仗背上的毗沙门天王图案在街头为非作歹。李夷简愤怒之下,将赵高捉至厅前,责令棍棒手直接朝其背上的毗沙门天王像打去,直至图案消失。经过数十棍的击打,图案仍未完全消除(再打恐危及性命)。十余日后,赵高竟公然袒露脊背,挨家挨户地叫喊,讨要修理佛像的功德钱。

唐朝人深信佛教,对佛像极为尊重,赵高竟然利用佛像作为自己的“保护伞”,真是胆大包天。然而,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佛教中根深蒂固,赵高最终遇到了不信邪的李夷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两位名叫赵高的人,虽都坏事做绝,但身处不同的时代,各自为恶,成为了历史的“黑暗”使者。从秦朝到唐朝,一千多年的时光里,坏人们似乎从未停歇过他们的罪恶行径。但正义与惩罚,始终伴随着邪恶,提醒着世人:恶行必有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