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大‘科学’流言粉碎,快来检查你‘中招’几条!

12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活动上,发布了“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榜单,成功粉碎了十大“科学”流言。该榜单自2014年1月开始,每月发布科学类辟谣榜单,至今已累计发布1141条,有效回应了社会热点及公众关切问题。

“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

  1. 流言:二维码使用量大,将很快用完
  • 真相:二维码不会用完。以微信付款码为例,其容量远超日常需要,且二维码具有实时和时空特性,已过期二维码可重复使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二维码将被更高阶的服务替代。
  1. 流言:基因分析可判断孩子未来能否成才
  • 真相:基因与天赋关系复杂,且受环境影响。目前尚无可靠研究和文献证明特定基因与天赋关联。
  1. 流言:保鲜膜加热会释放致癌物质
  • 真相:并非所有保鲜膜都有害。PVC保鲜膜确实有一定风险,但日常生活中接触量远低于危险剂量。建议购买合格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
  1. 流言:新能源汽车辐射致癌
  • 真相:新能源汽车电磁辐射低于手机,且符合国家标准。
  1. 流言:吊颈健身可治疗颈椎病
  • 真相:盲目操作可能导致严重伤害,不建议尝试。
  1. 流言:螃蟹上的“针眼”是注水或打药
  • 真相:蟹身上的小孔是蜕壳后留下的疤痕,非注水或打药。
  1. 流言:辐照食品有放射性
  • 真相:辐照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其过程安全可控。
  1. 流言:5G基站辐射大
  • 真相:5G基站辐射远低于手机,且符合国家标准。
  1. 流言:大草莓是打了激素
  • 真相:草莓大小受遗传和生长环境影响,无需打激素。
  1. 流言:保质期长的食物添加防腐剂多
  • 真相:保质期长短与食品特性、杀菌工艺和包装形式有关,并非只与防腐剂添加量相关。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公众澄清这些常见的科学流言,并正确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