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注会CPA教材PDF及审计知识点上篇汇总

2024年注会CPA教材PDF电子版及《审计》知识点-上篇

审计概述、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方法、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审计工作底稿、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货币资金的审计、对特殊事项的考虑、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质量管理和职业道德,是本科课程的核心内容。以下是核心知识点的详细解读:

知识点1 审计概述

1. 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区别。目标不同、收集证据的程序不同、所需证据的数量不同、检查风险不同、财务报表的可信性不同、提出结论的方式不同。

2.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主要区别。审计目的和对象、审计的依据、经费或收入来源、取证权限、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方式。

3. 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主要区别。审计独立性、审计方式、审计程序、审计职责、审计作用。

4. 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注册会计师、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

5. 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6. 关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事项及相关披露的认定:发生、完整性、准确性、截止、分类、列报。

7. 关于期末账户余额及相关披露的认定: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性、准确性、计价和分摊、分类、列报。

8. 审计基本要求:①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②保持职业怀疑。③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9.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控制风险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

10. 检查风险。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则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少;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11. 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适当地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的某些重大错报可能未被发现的风险。

知识点2 审计计划

1. 初步业务活动。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2. 审计的前提条件。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就管理层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编报表、搞内控、提供工作条件。

3. 审计重要性。①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②重要性水平的修改、③错报(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

知识点3 审计证据

1.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少。

2.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①相关性(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②可靠性(外部>其他来源、内控良好>内控薄弱、直接>间接或推论、文件、记录>口头、原件>传真件或复印件)。

3. 函证的内容。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应收账款;函证其他项目,如收入、应付账款、或有事项等。

4. 函证时间。通常以资产负债表日为截止日,在日后适当时间内实施函证;如果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可选择在资产负债表日前适当日期实施函证。

5. 函证设计。①积极式函证(在询证函中具体列明账户信息;不在询证函中列明账户信息,要求被询证者填写有关信息);②消极式函证。

6. 函证的过程控制。应当对选择被询证者、设计询证函以及发出和收回询证函保持控制。

7. 分析程序。①用作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等方而情况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②用作实质性程序(可以减少细节测试的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③用作总体复核(评价报表仍然存在未被发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考虑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知识点4 审计抽样方法

1. 审计抽样的特征。①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小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②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③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2. 适用范围。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控制测试适用于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实质性程序适用于细节测试,不适用于实质性分析程序。

3. 抽样风险。①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信赖不足风险);②实质性程序中的抽样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

4. 非统计抽样。优点:如果设计适当,也能提供与统计抽样方法同样的效果。缺点:不能精确地测定出抽样风险。

5. 统计抽样。优点:客观计量抽样风险,并通过调整样本规模精确地控制风险。缺点: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要求单个样本项目符合统计要求而支出额外的费用。

6. 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应用。

①传统变量抽样。

比率法:总体错报金额= (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x总体账面金额-总体账面金额

差额法:总体错报金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样本规模]x总体规模

均值法:总体错报金额-(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规模)x总体规模-总体账面金额

②货币单元抽样。计算总体错报上限,优缺点 (6点、5点)。

知识点5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1. 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①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质量影响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管理企业活动和作出适当的管理决策。②如果拟依赖相关信息系统所形成的财务信息和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依据,则必须考虑相关信息和报告的质量。③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授权体系及访问限制。

2. 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有效处理大量交易及数据;不容易被绕过;自动化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相关安全控制可以实现有效的职责分离;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并使信息变得更易获取;提高管理层对企业业务活动及相关政策的监督水平。

3.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信息处理控制和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

一般控制:包括程序开发、程序变更、程序和数据访问以及计算机运行等四个方面。

处理控制:①一般要经过输入、处理及输出等环节;②和人工控制类似,系统自动化控制关注的要素包括:完整性、准确性、存在和发生等;③审计关注点(系统自动生成报告、系统配置和科目映射、接口控制、访问和权限)。

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往往单独审计,以评估企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控制环境。

4.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①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对控制风险的影响(一般控制对信息处理控制的有效性具有普遍性影响);②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对控制风险和实质性程序的影响;③不太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④较为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不可行,需要“穿过计算机进行审计”)。

5. 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管理。网络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外包安排。

知识点6审计工作底稿

1. 工作底稿的内容。审计业务约定书、总体审计策略、分析表、询证函回函、问题备忘录等。不包括已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的草稿或财务报表的草稿、反映不全面或初步思考的记录、存在印刷错误或其他错误而作废的文本、重复的文件记录。

2. 工作底稿归档期限。已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报告日后60天内;未完成审计工作:业务中止后的60天内。

3. 工作底稿保存期限。已完成审计工作:自审计报告日起至少保存10年;未完成审计工作:自审计业务中止日起至少保存10年。

4. 工作底稿归档后需变动的情形。①注册会计师已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取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得出了恰当的审计结论,但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够充分;②审计报告日后,发现例外情况要求注册会计师实施新的或追加审计程序,或导致注册会计师得出新的审计结论。

知识点7风险评估

1.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①主要风险评估程序(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②其他审计程序(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信息);③ 其他信息来源(评价客户关系和审计业务接受或保持过程中获取的信息);④项目组内部讨论(讨论的目的及内容、讨论的人员、讨论的时间和方式)。

2.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组织结构、所有权和治理结构、业务模式;行业形势、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和其他外部因素;财务业绩的衡量标准,包括内部和外部使用的衡量标准。

3. 了解内部环境。①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②对胜任能力的重视;③治理层的参与程度;④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⑤职权与责任的分配;⑥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4. 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①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和相关交易类别;②了解相关交易流程,并进行记录;③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④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⑤执行穿行测试;⑥初步评价和风险评估。

5.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①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②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别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拟测试控制运行有效性,则评估控制风险)。

③评估固有风险等级。

④特别风险。固有风险评估等级达到或接近最高级;审计准则规定的特别风险。

祝大家逢考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