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古人“典妻”的做法后,不禁令人唏嘘。在《元典章》中记载:“吴越之风,典妻雇子成俗久矣,前代未尝曾禁止。”这反映了古人因贫富差距和社会动荡而面临的无奈之举。
在古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动荡频繁。富人可能因妻子无子或无法生育儿子,而花钱雇穷人的妻子来延续香火;而穷人虽娶妻,却可能因经济状况而典妻,换取一笔金钱渡过难关。若妻子在富人家过得不错,并非仅为生育目的,那么穷人接回妻子还需支付赎金,如同将物品典当于当铺。
《敦煌文书》中记载了唐宋时期的一个事实:“今有腹生男苟子,典与亲家翁、贤者李千定,断作典直钱财:麦戴拾硕、栗威拾硕。自典已后,人无雇金、物无利润。”这揭示了古人为了金钱而牺牲道德廉耻,将女人当作商品,这是古人的无奈,也见证了经营婚姻的一个悲剧——贫贱夫妻百事哀。
典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更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从《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陈氏被丈夫多次典雇,从郑万七到徐百二,再到陈廿九,最后甚至被转卖多次,每次转卖都伴随着金钱的交换。这些故事揭示了古代女性在夫家落魄时,往往成为丈夫换取金钱的工具。
柔石发表的《为奴隶的母亲》更是深刻地描绘了这种悲哀。一个母亲被丈夫典雇到别家继续生儿育女,她对丈夫和儿女充满思念,但当她回到家,发现自己已变成了丈夫的“工具人”,内心的觉醒与痛苦让她在恍惚中迷失了自己。
茨威格曾说:“拒绝异性的追求,是先天性的特权!如果命运乱了人生安排,让女人打破了羞怯的本性,不顾一切地向一个并无把握的异性献出她的热爱,而对方表示着冷淡和拒绝时,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这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与无奈。
尽管古人有典妻的悲哀,但现代社会已不再有这样的习俗。面对贫穷,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如苏轼在黄州时的开源节流,或是我的同学老李通过努力工作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在夫妻关系中,我们要同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避免悲剧的发生。
“一个家庭,80%的困难,是因为穷困;还有20%,是因为钱不够多。”这提醒我们,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总会迎来转机。让我们珍惜眼前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