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解析,病因、临床特点及早防早治

我曾接诊了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在跳广场舞时突然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同伴急忙将她送往医院。入院时,患者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全身汗湿,双手抱头,坐卧不安,并不断呕吐。自述头痛得像要炸裂一样。经过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有出血。

那么,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呢?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两大类。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底部的先天性动脉瘤、脑表浅部位的动静脉畸形、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当它们破裂时,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血管炎、血液病、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病因引起脑实质内出血,同时血液穿破脑室或皮质,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他疾病以及部分出血原因不明的原发性中脑周围出血。颅内动脉瘤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颅内先天性动脉瘤。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因素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大量饮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前可无症状,但常有诱发因素如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等症状。意识障碍或昏迷、颈项强直和Kernig征阳性是常见的体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机制是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脑膜及血管,引起血管痉挛。严重的血管痉挛可能导致脑梗死及脑干缺血,是加重病情、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同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和它破坏后的产物可堵塞脑脊液通过第四脑室的出口,影响静脉窦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从而并发交通性脑积水。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非手术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阻止继续出血,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缓解头痛等临床症状和防治各种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处理、监测、降压治疗、控制颅内压、抗纤溶剂、腰椎穿刺、防治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并不理想,主要因为该病极易复发再出血。约1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以前死亡,30天内病死率约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死率约为50%,2周内再出血率为20一25%,6个月后的年复发率为2一4%。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发病后的时间间隔及意识水平,死亡和并发症多发生在病后2周内。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对于有头痛、眼肌麻痹等症状的患者,应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是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避免这些不良因素。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动脉瘤引起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建议进行动脉瘤筛查。

通过早期有效的识别和干预,可以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